欢迎您访问湖北文理学院社会工作硕士(MSW)教育中心网站!
发布时间:2019-03-16
(政法学院通讯员 马国瑾)为落实“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”精神,坚持“以本为本”,推进“四个回归”,体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,自2018年9月起,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在社工专业17级和18级学生中率先推行导师制,此项制度在17-18级社工专业学生中实施,以后顺延至新入校社工学生年级,此次安排每位专业教师将负责负责指导6名17级学生和4名18级学生,结成一个导师_学生“学业辅导、心理疏导、成长规划”的良性互动团队。
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相比,社工专业推行的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:一是就是给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;二是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顺利过渡方面的帮助;三是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、心理健康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;四是通过高年级社工学界学长的示范和榜样作用,带动低年级学生健康成长。
本科导师制的推行初衷是实行因材施教,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,但是仅通过班级授课和课堂教学,教师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有限,教师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;从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角度看,学生在个性特征、能力素质、志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,如何适应大学生活、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、如何发挥个人潜质、如何调适心态,这些都是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,迫切需要个性化指导。在导师组中无论学生是遇到学习上的问题,还是思想上、心理上的困惑,甚至生活上的困难,只要他们愿意,都能够从导师或学长同学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。
在导师制推行程中,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特点,我们提出本科生导师制的“一个中心、两个指导”的培养宗旨,一个中心: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;两个指导:即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成长引导。
自去年上半年导师制实施以来,社工专业各导师各显神通,通过和学生的线上线下定期交流,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,政法学院副院长夏国锋采用学术沙龙的专业方法,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;副院长王正宇运用时间管理与教学育人的独特方式,启发学生专注学习;系主任马国瑾循循善诱,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;专业负责人何晓红运用考研学生的榜样力量,激发学生的强烈学习动力;谢正富博士从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入手,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前进中的迷茫和学习中的困境,董庚博士运用读书会的形式,用努力读书引导学生回归初心;罗学莉老师通过萨提亚模式与技巧方法的传授,将心理指引与专业方法的学习有效结合;徐光有博士结合自己研究方向和学习经历,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大学生活;90后的海归青年教师邵亚琪则充分运用赞赏和积极肯定的方法,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。教师们不辞辛苦,牺牲休息时间,不计任何酬劳,利用中午和周末的宝贵时间,积极和学生们互动,得到学生的交口称赞,导师制推行成效初显,既有效地拉近了师生关系,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和需求,对学生专业发展、学习方法、创新训练、成长规划等方面给予更为明确的指导,建立了良性的沟通机制;同时又密切17级、18级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,形成“老带新”“传帮带”成长小组,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成长成才氛围。
今后,社会学系将总结前期导师制推进过程中的有效经验,扎实稳步推进今后的工作,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在指导学生学科专业活动(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主,包括创新创业项目竞赛、挑战杯竞赛、学生科研立项以及其他具有学科专业属性的活动)的基础上,及时对学生进行成长方向、学业规划、学习方法、创新思维、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,形成“学科专业活动指导+”的导师模式,包括学科专业活动指导+人生规划引导、学科专业活动指导+专业学习引导、学科专业活动指导+创新创业引导、学科专业活动指导+遵章守纪引导。通过协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,定期开展交流,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,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,推动教学团学一体化,构建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,形成全程育人、全员育人、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,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。